万用表的历史发展
在电子工程师的工具包、电工师傅的工作台上,总能看到万用表的身影,它小巧却强大,是检测电路、排查故障的 “神兵利器”。但鲜有人知,这个如今看似寻常的设备,从实验室里笨重的电流计,到口袋中精细的数字万用表,历经了两百余年的迭代与革新,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承载着人类对精确测量的不懈追求。下面由深圳杰创力的小编带您一同探究万用表的历史发展历程吧!
万用表,如今是电子领域不可或缺的检测工具,但其发展之路漫长且充满创新。回溯历史,1820 年出现了可被视为万用表前身的设备 —— 移动指针电流检测设备,也就是电流计。彼时,它只能检测电流,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使罗盘针移动。这种电流计在实验室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可它十分笨重、脆弱,根本无法用于现场作业,应用场景受到极大限制 。
时光流转到 1920 年,英国邮政工程师唐纳德・麦卡迪(Donald Macadie)对传统检测设备发起挑战。他在电信线路工作时,因需携带大量不同工具而苦恼不已。于是,为了让工作更便捷高效,他潜心钻研,发明出第1台真正意义上的万用表 ——AVO 安伏欧万用表。正如其名,这款万用表能检测电压、电阻和电流,极大地整合了测量功能,为电气工作者带来极大便利。1923 年,麦卡迪将设计转让给自动绕线和电气设备公司(ACWEEC),万用表由此开启商业化进程,在市场上传播并得到普遍应用 。
早期万用表虽功能集成,但精度和使用便捷性仍有不足。随着电子管设备的普遍应用,各类实验设备小型化趋势明显,万用表也迎来升级变革。早期万用表多为模拟式,通过指针摆动指示测量数值,读数存在一定误差,且量程切换操作相对复杂。不过,科技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20 世纪 50 年代,工程师们开始尝试制造固态数字电压表,到了 70 年代,半导体技术取得突破,成本大幅降低,让数字万用表的设计得以实现。1977 年,福禄克(Fluke)推出 8020A 数字万用表,这一产品堪称里程碑。它是全球第1款获得成功的手持式数字万用表,精确、可靠、易于使用,技术人员可将其装在裤兜或工具包带到工作地点,为现场检测带来极大便利,彻底改变了福禄克的业务方向,使其从台式测试仪器制造商转变为手持式电气测试工具的全球指引者。
此后,万用表不断进化。功能方面,从开始只能测量电流、电压、电阻,拓展到可测量电容、电感、频率、温度等多种参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全能表”;精度也不断提升,能满足越来越多高精度测量需求;设计愈发人性化,例如采用更大、更清晰的显示屏,操作按钮布局更合理,还增添数据保持、自动量程等实用功能,让使用者操作更便捷高效。如今,万用表在工业生产、电子维修、科研实验等众多领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持续助力各个行业发展 。从 1820 年的简陋电流计到如今功能完备的智能万用表,它的发展史不但是一部技术创新的缩影,更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极点的生动写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万用表还将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持续进化,以更精细、更智能的姿态,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为人类探索微观电路世界、推动科技发展保驾护航。
深圳市杰创立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近年来,公司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管理水平与手段,与一些较强优势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促进自身发展壮大为国内企事业单位的研发与生产的条件保证及其生产过程的运行监控、保养维修等提供所需的“测量与控制方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