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企业手中“测评表”,掂出作风“真分量”
7月22日,安徽召开了一场特别的会——全省科技型外向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推进大会。
说它特别,不仅因为规格高、规模大,更因为会上出现了一个“主角互换”的场景:奇瑞、科大讯飞、国盾量子、联宝科技、安徽叉车、安徽中鼎、芯动联科、阳光电源等8家响当当的企业代表和合肥、芜湖两市的“当家人”发言后,当场拿起测评表,给30家管着自己、服务自己的省直职能部门“打分”。
这次交流推进大会,可不是走过场。会议传递的信号很清晰:是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狠抓作风建设的“实践课”,更是把转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硬杠杠上。正如到位的中央指导组所指出的:这会开得值,因为它聚焦“转作风”,实实在在地强化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市场主体的核心地位。
让企业当“考官”,这招灵在哪?以往政府服务好不好,多是内部评价、上级考核。企业有苦处,要么忍着,要么托关系反映,费时费力。
这次推进会让企业现场测评,等于把评价权直接交到了“用户”手里。企业是政府服务的直接感受者,哪家单位“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哪项审批卡脖子、哪条政策落地慢,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张测评表,就是一面最真实的“作风镜子”,照出服务的温度、速度和堵点痛点。它逼着政府部门必须放下身段,真听意见、真改问题,否则下次测评脸上挂不住。
作风转得实不实,企业创新说了算。会议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新增长点”“以创新破局为发展布局”,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但创新不是喊出来的,企业得有实打实的精力去闯。想想看,如果企业老总和研发人员天天忙着跑部门、填表格、等审批,琢磨各种条条框框,哪还有心思和力气去攻克“量子通信”的难关、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把光伏逆变器卖到全球第一?
科大讯飞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阳光电源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除了自身拼,当然离不开一个让他们少跑腿、少操心、能专注搞研发拓市场的环境。好的作风,就是要把企业从各种“玻璃门”“旋转门”里解放出来,轻装上阵去闯创新的“无人区”。
更深一层看,安徽此举也是在给全国统一大市场“打地基”。特别是会议寄希望安徽为全国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挑大梁”、做贡献。怎么挑?前提是省内要素流动要畅通高效。
当30家省直单位的服务标准更统一、效能都提升,企业在省内跨市布局、协作创新自然更顺当。这也契合了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深意——统一大市场,起点正是每个地方内部壁垒的打破和营商环境的趋优。安徽带头把服务企业的标尺统一了、作风压实了,就是为更大范围的市场融合铺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也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政府服务企业,姿态决定高度。从“坐等上门”到“主动问需”,从“管理思维”到“服务意识”,安徽这场大会,特别是那张企业填写的测评表,传递着清晰的信号:评价服务的最高标准,在企业家的感受里,在创新发展的实效中。
别看这张打分表很薄,但分量不轻。它量出了当下政府服务的“成色”,更指引着未来区域竞争软实力的方向。当企业不必为“衙门”作风分神,能够心无旁骛地创新、出海、闯市场,安徽为中国式现代化“挑大梁”、做贡献的底气才会更足,动能才会更强。(刘纯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