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维光电接待25家机构调研,包括国金证券策略会、华安证券、中泰证券等
2025年2月28日,路维光电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2月25日接待国金证券策略会、华安证券、中泰证券、泰康资产、大家资产等25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路维光电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2人,为董事、财务总监刘鹏,投资者关系刘文鑫。调研接待地点为国金证券策略会会场、各机构会议室。
据了解,路维光电在2024年四季度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超预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43%和76%。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下游需求的旺盛、技术升级、服务优化、产能扩张、产品结构优化、管理强化以及规模效应的体现。公司对2025年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预计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业绩将持续增长。
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深耕掩膜版行业近三十年,连续多年保持营收与利润的双重增长。公司在掩膜版行业的需求旺盛,不受下游行业周期影响,且有多个扩产项目在规划推进中。公司产品布局全面,可覆盖G2.5-G11平板显示掩膜版和多种显示技术,以及28nm以上制程节点的半导体掩膜版。公司在先进封装掩膜版领域也有所布局,是国内先进封装掩膜版龙头,技术和产品布局全面。
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客户、实验室等开展自研和共研,制定了前瞻性的技术研发规划。公司投资的路芯130-28nm半导体掩膜版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设备按计划采购,部分设备已陆续到场。公司在掩膜版制程过程中存在多个技术难点,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来自产品矩阵、产品结构、设备选型、设备搭配以及其他经营性的降本增效措施。展望未来,公司在掩膜版领域的战略布局将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调研详情如下:
1、公司2024年四季度业绩超预期增长的原因?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6亿元,同比增长30.2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29.2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39.89%。分季度看,2024年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43%,环比增长3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71亿元,同比增长76%,环比增长84%。上述财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具体数据以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数据为准。
公司业绩增长主要因素为:(1)公司产品掩膜版对应的下游需求旺盛;(2)技术升级、服务优化及产能扩张后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3)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4)强化管理后的降本增效;(5)规模效应的综合体现。
2、公司2025年开年以来的经营情况?
2025年开年以来下游需求旺盛,公司在2024年投产的产线预计会在一季度乃至全年会有不错的产能释放,截至目前公司增长延续四季度的发展态势,伴随2025年新增产能的逐季度释放,内部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整体规模效应的进一步体现,我们对2025年的发展充满信心。
3、怎么看待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公司对实现可持续性增长充满信心。纵观公司的发展之路,自1997年成立以来,公司已深耕掩膜版行业近三十年,不断拓展业务版图,深度参与了国内面板行业与半导体行业的产业变革升级,也贡献了自己的产业力量。公司连续多年保持营收与利润的双重增长,2019-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2%,2020-2024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6%,伴随着下游行业的发展升级,公司积极进行技术升级、产能拓展、客户对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全文
从量的角度来看,掩膜版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下游产品的更新迭代、新技术的迭代应用、新场景的开拓应用,即与终端产品的多样性紧密相关,并不与下游的量价变动有直接联系,因此掩膜版并不受下游行业周期的影响,长期处于需求旺盛的状态,这与其他易受周期影响的半导体材料发展逻辑不同。目前公司产能有限,扩产以提升规模和市场份额迫在眉睫,公司已有多个扩产项目在规划推进中,预计2025年会有不错的新增产能释放。
从价的角度来看,掩膜版属于高度定制化的产品,下游新产品新技术都对掩膜版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掩膜版价格稳中有升;且掩膜版在下游客户的成本结构中占比不高、但掩膜版的品质对于终端产品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下游客户对掩膜版价格敏感度较低。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掩膜版的质量只有0和1的区别,同样精度的掩膜版,公司与海外掩膜版厂商的产品无任何差异,且本土掩膜版厂商的交期、服务会更有优势,下游客户基于对本土优势的认可以及供应链安全考虑,国产替代意愿强烈。
未来5-10年,公司都不会停止扩产的步伐,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下游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竞争格局良好,公司凭借综合竞争力和先发优势,扩产便能释放增量,转化为增长动力,当前,公司各项业务处于高速成长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除此之外,公司对并购重组持积极态度,目前考虑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海外/国内同业并购、合适的跨界布局等等,若市场上存在协同性较高的优质资产,公司会积极接洽,具体进展请关注公司公告。
4、公司的产品优势在哪里?
公司产品布局全面、产品矩阵丰富,可更大范围配套下游面板以及半导体客户的需求。
在面板领域,公司可覆盖全面世代产线,是国内唯一一家可覆盖G2.5-G11平板显示掩膜版的厂商;同时公司可覆盖当下所有显示技术,包括LCD、LTPS、LTPO、AMOLED、Mini-LED、Micro-LED、硅基OLED等,以及FMM用光掩膜版。
在半导体领域,公司及江苏路芯的布局的制程节点在28nm以上,在国内第三方掩膜版厂商中的进度较快,江苏路芯半导体掩膜版项目一期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开始送样90-100nm制程节点半导体掩膜版,2025年下半年试产40nm制程节点半导体掩膜版产品,一期项目有望在2025年贡献小部分收入,并在2026年进一步放量,后续开始推进二期40-28nm制程节点的半导体掩膜版项目。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掩膜版的质量只有0和1的区别,同样精度的掩膜版,公司与海外掩膜版厂商的产品无任何差异,且本土掩膜版厂商的交期、服务会更有优势,下游客户基于对本土优势的认可以及供应链安全考虑,国产替代意愿强烈。
5、公司在先进封装掩膜版的进展?
随着AI需求爆发,应用于AI的先进芯片,需要同时实现高速、节能以及成本控制。以台积电的CoWoS先进封装为例,通过把芯片堆叠起来封装在基板上,来减少芯片所需空间,同时还能降低功耗和成本。
公司已在先进封装方面前瞻布局、精耕细作发展多年,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汇聚了丰富、优质的客户资源,封装分为传统封装和先进封装,下游众多传统封装客户正加速向先进封装转型。公司作为国内先进封装掩膜版龙头,是多个领先封测厂的头部供应商,技术和产品布局全面,产品可满足各种先进封装要求,例如晶圆级封装、2.5D/3D封装、系统级封装、扇出型封装、CoWoS先进封装等需求。
6、2025年是否有新的市场拓展计划?
立足现有主业,公司将持续进行产能扩充和技术升级,提升市场份额。重点市场包括高世代TFT-LCD、高精度AMOLED、MicroLED对应的平板显示掩膜版领域以及半导体掩膜版领域。
目前公司再融资项目、路芯130-28nm半导体掩膜版项目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同时公司亦会以自有或自筹资金不断进行设备产线投资,升级产线,提升规模。
7、公司如何在竞争中保持领先性,针对不断推进制程节点,做了哪些准备?
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积极与国内高校、知名客户、实验室等开展自研和共研,制定了具备前瞻性的技术研发规划。目前,公司已针对干法刻蚀、等离子束修补、半导体PSM工艺、电子束光刻、模拟光刻、反演光刻等等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
公司投资的路芯130-28nm半导体掩膜版项目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设备按计划有序采购,部分设备已于2024年年底开始陆续到场。该项目一期投资14-16亿元,覆盖40nm制程节点以上掩膜版;二期投资4-6亿元,覆盖28nm制程节点以上掩膜版。因此一期采购的大部分辅助设备可以覆盖到28nm。
8、除了必要的设备之外,掩膜版的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哪里?设备是生产中的一环,公司在采购设备时会向设备供应商提出定制化的参数调整要求。因此,即使是同一型号的设备,在设备的具体参数上也会存在差异。
掩膜版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十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技术难点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knowhow,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例如时间、温度、速率、波动率等诸多要素都需要精准控制,以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稳定性。除了技术上的突破,更重要是能够量产出质量过硬且稳定的掩膜版产品,因此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掩膜版制程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难点。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严格的工艺把控,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性能卓越、质量稳定的掩膜版产品。
9、为什么公司的盈利能力这么强,未来怎么展望?
公司的掩膜版产品在材料成本和定价上与其他厂商并没有明显差异,盈利能力的差异主要系产品矩阵、产品结构、前段高低设备选型、前后段设备搭配以及其他经营性的降本增效措施。
展望未来,公司在掩膜版领域的战略布局将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首先,随着下游产品更新迭代、新技术、新场景的涌现导致对上游掩膜版的精度要求更高,掩膜版的价格和毛利率与精度成正比;未来伴随公司在半导体掩膜版领域的不断扩产升级,预期半导体掩膜版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下游OLED需求旺盛、种类繁多,公司OLED高精度平板显示掩膜版的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同尺寸OLED掩膜版的毛利率高于LCD掩膜版;伴随公司持续扩产,公司将不断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优化设备搭配、减少生产环节中的产能错配情况,实现规模效应带来的非线性增长弹性。长期来看,未来设备和原材料国产化率的进一步提升有望降低成本。以上因素共同带动公司盈利能力长期处于上行通道。
来源:金融界
评论